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从历史地图看武昌沙湖的变迁·上(1899——1979年(2)

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00年,张之洞规划在武昌古城北的长江边打造一个商务区,并在此处开设口岸。1902年冬,张之洞在“湖北省城北外沿江地”清查官荒地和收买民地约3万余

1900年,张之洞规划在武昌古城北的长江边打造一个商务区,并在此处开设口岸。1902年冬,张之洞在“湖北省城北外沿江地”清查官荒地和收买民地约3万余亩,筹划建设武昌商场局。可惜没有等到他的计划实现清朝就灭亡了。进入民国,武昌地当局仍沿袭张之洞的规划不改。1919年12月,武昌成立了商埠局,由湖北政务厅厅长韩光柞兼任武昌商埠局长,(前文中曾述任桐就曾在武昌商埠局任职)。政府在沙湖与长江之间建码头、筑驳岸、修马路,建商铺,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的火车过江轮渡也修建在此。徐家棚一带由荒野之地一时成为武昌交通和商业的中区域。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张之洞的远见卓识,现在武昌区政府打造的临江商务区不正是张之洞当年规划的延续吗?此,沙湖的形状和基本固定下来,沙湖的积由明洪武年的近万亩减少到7700余亩。


这是1909年《武昌省城最新街道图》中的沙湖西南角。城外的武胜门正街东侧已经开始出现建筑但是大片的湖滩还没有被占用。沙湖北岸紧贴着城内铜币局至大堤口的小铁路到螃蟹岬东,东(城)濠一直延伸到螃蟹岬东边然后连接东护城河。今天的中山路北段从积玉桥口到昙华林东街口以北原来全是沙湖的水面。

沙湖第二波填湖发生在上世纪20~40年代。

上世纪20年代,武昌一纱厂、裕华纱厂、震环纱厂在积玉桥至三层楼的长江边陆续建立,相应的在沙湖边也建了一大批工人住宅区,随之为工人提供生活服务商业店铺也大量涌现,沙湖逐步被蚕食。抗战爆发后,大量流民来到武昌,沙湖的湖滩成了安置流民的最佳地方。他们在湖边围湖造田,建房造屋,沙湖面积进一步缩小。到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沙湖周边的湖滩基本被占领完毕,部分湖面也被填埋。


这是1931年《武汉街市图》中的沙湖,可以看到沙湖西边、北边的湖滩基本开垦成菜地农田,南边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图中上的“乡村师范学校”处是今天的湖北大学,图下黄框处的“学校”是“圣·希理达女子学校”,即今天的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


将上图放大,可以看到沙湖嘴已建满了房屋,原武胜门正街以东,开始出现大片建筑。注意图下中间的小沙湖,向南直抵“圣·希理达女子学校”,东边还有一大块湖面,向南直抵今天的舒家街。但是整个小沙湖也开始被开垦。


1936年《武昌市街图》中的内沙湖,湖滩已经有了许多建筑和菜地。最上边震环纱厂和裕华纱厂的工人住宅“裕华里”、“平安里”就直接修建在湖滩上。南岸的湖面被进一步侵占,船埠码头也逐渐废弃。至1949年,内沙河水面面积尚有1270余亩,外沙湖的水面还有6000多亩。

沙湖第三波填湖是1950年至1980年代。

1950年代,武汉市被列为国家轻重工业基地,在沙湖周边,除了原来的一纱、裕华、震环三大纱厂外,又由上海支援新建了武汉印染厂,武昌机车车辆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六机部安装公司(六八零三厂)以及一批配套小厂,随着武(汉)九(江)线的开通,在沙湖还修建了一座五等车站——沙湖站。在这些工厂的周边,相应修建了一批机关、学校、工人宿舍区和商业服务设施。同时已经在沙湖定居的农村人口也有很大的增长。他们都要向沙湖要粮食、蔬菜、鱼类等生活资料。一直到2013年前后,沙湖周边的余家湖村、姚家岭村、沙湖村、三角路村、团结村才完成城中村改造,全体村民转变成市民,政府以每亩8万的价格将沙湖收归国有,当然这是后话。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急剧增加,使人与湖的矛盾更加突出,到1960年底,沙湖面积缩小到3200亩。所幸到上世纪70年代,根据中央“农业学大寨”的精神,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沙湖新建了两处保水闸,退田还湖,使沙湖水域的总面积增加到6000余亩。但是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加,湖水污染日益严重,1978年前后,武昌地区每天排沙湖的各类污达10万吨左右,湖变成红褐,鱼类已不能。 到上世纪80年代,沙湖质被列为劣五类,类不能接触。以前沙湖的鲫鱼和莲藕是武昌居民餐桌的名菜,现已不能食用;以前沙湖上的常客

这是1980年《武汉市交通图》中的沙湖现状。原有的湖滩已被开垦完毕,图中沙湖内绿色部分是正在被填埋占用的部分。红色虚线内的湖面还没有被填埋,但是很快沙湖就迎来了第四波填埋的高潮。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zonghexinwen/2021/1213/760.html



上一篇:一分钟了解科学家眼中的干细胞,让更多不可能
下一篇:刘浪教授:镁渣的改性及其在矿山充填领域的应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 | 建筑材料学报编辑部|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 | 建筑材料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材料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