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4)

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地基结构:门洞地面系红色泥面,表层用谷売细泥抹平,厚1.5厘米,下为草泥土,厚3厘来,再下为30-35厘米厚的夯土,质量较差,不甚坚硬。斜坡表面铺沙

地基结构:门洞地面系红色泥面,表层用谷売细泥抹平,厚1.5厘米,下为草泥土,厚3厘来,再下为30-35厘米厚的夯土,质量较差,不甚坚硬。斜坡表面铺沙一层,沙下有塡土一层,厚15厘米,再下为夯土,厚1—1.2厘米(图四,A、B)。在西门斜坡表面上只铺一层细沙,厚5—8厘米,沙下为自然土。这是因为原来的地势西部高东部低,因祈东门的斜坡至中心建筑的院内都有厚薄不等的夯土,质量不高,没有斜坡部分夯打坚实。

3、配房

围墙里的四隅有曲尺形配房,距墙远3.85米(图五;图版陆,1;图版捌,4)。毎排配房距大门44米。配房前面无墙,是为敞厅,每边长47米,后边有夯土墙,长52,墙宽0.6米。从檐柱排列观察,每边10间,间距4.7来,房的两端各有夯土墙一堵。房内泥地面与门洞地面结构相同,只是草泥土略薄一些。前檐柱外铺砖两行,中间为石子路一条,宽72厘米,砖与石子路面在敞厅尽头成曲尺形,与房宽度等齐(图版陆,2;图版捌,3)。转角处的石子路与铺地砖结构非常精致(图版捌,5)。斜坡脚下部与铺地砖相邻处砌有边沿竖砖,坡面有乱砖堆积,砖下有沙一层,此乱砖原为铺在坡上面的,遗址被毁后砖被挖掉了。出土完整的砖,长66.6,宽33.8,厚4.5厘米。砖的两端钻有小圆孔,孔上有铁锈,其用意或许是因为坡面的坡度较大,舗砖不易稳固,所以才在砖上使用铁钉接连。坡宽2.4米,坡的斜度为12度。坡为夯土作成,厚1.2米。配房内的柱础,只用一般有平面的河光石代替,未曾加工。出土瓦当也比大门的瓦当要小些。足见不同位置的建筑物所用的材料是有区别的。

在配房斜坡上的东南角院内,淸理出箧代水井一座,井口深0.4,井口至底5.8米,井作圆形,直径1.38米。井内上部塡土为灰褐色,厚1.1米,其下为黄褐色土,底部为一种黄泥夹沙的淤土。里面出土有灰色陶罐、残筒瓦,筒瓦与遗址内出土的一样。井底部系用陶制圆形井圈二个重叠砌成,每个圈直径1.2,高0.34,厚0.04米,表面有绳纹,里面有豆点纹(图版玖,4)。

(三)圜水沟

在围墙的外面有圜水沟。沟相距东西两门56.5,南门54,北门43来。沟为圆形,其直径东西368,南北349米。水沟与四个门相对处又各围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水沟,北边的小水沟与一条宽21,深3.8米的由西向东的河渠相通,圜水沟的流水出入于该河渠。其余三个小水沟与大圜水沟相通。东西两小水沟长90,距大圜水沟27米,南北小水沟长72米o地表面至沟的口部深1.5,沟口至底深1.8,沟的两土壁宽1.8—2米。沟用长方砖垒砌,从残存的砖面看,是最下部分为三层顺砌,丁头外露,以上各层顺砌,不露丁头。砖素面,长37.5,宽18,厚9.2厘米。砌砖两壁构成沟的内宽为92厘米。在四个大门相对的小水沟内的乱砖上,乱堆置着石板。石板为靑石作成,甚粗糙,长1.08,宽0.63,厚0.12厘米,一边有裁口缝,缝的边宽2.5厘米。根据出土位置推测,石板原系盖在水沟上面的(图版玖,1—3)

三、出土遗物

遗址发掘出土的遗物,除大量的绳纹瓦片外,其他遗物较少,计有瓦、铜、铁三类。

瓦类

分板瓦筒瓦两种。板瓦表面有斜绳纹,里素面,厚1.7—2.3,宽49厘米。筒瓦表面有直绳纹,纹印细而深,里面有粗布纹,长51—56,宽16.5—18.5,厚1.5—2.1厘米。瓦的大小厚薄均不一样。瓦当出土38个,圆形,素面,直径18.7—19.5,厚2.8—3厘米。大瓦当出于大门内,小瓦当出于配房。中心建筑内只出一块残云纹瓦当(图六,6),和残陶盆口沿数片,上面有回纹(图六,5)。

铜类

五铢钱5枚;中心建筑西堂出3枚(图六,1,2),西门门洞岀土2枚(图六,3、4)。郭直径2.6,方孔径1,边厚0.15厘米。

铜鑛3枚;西门出土2枚,北门东边配房出士1枚。表作三稜形,三边有刃,前锋稍圆曲,挺附圆形铁杆,鑛长3.7,杆长24.3厘米。

铁类

铁钉各建筑内都有出土。形状分两种:一种为圆杆,钉头圆盖,通长38,杆径0.15厘来;另一种为方棹弯头,通长15,杆径0.8—1厘米,这种钉只在中心建筑内出土。

铁刀1把。残长15,刀背厚0.3厘米,一边有刃。

四、结语

这一遗址的发掘,由于建筑的木构部分早经烧毁,它的楝架结构无法详细得知,仅就中心建筑的残墙断垣、柱础、围墙、四门、配房与圜水沟等的布局位置,对全部建筑体系复原了较完整的平面结构。从全部遗址中出土的绳纹板瓦、筒瓦片、瓦当、空心砖、几何纹花碑、五錬铜钱等遗物观察,都是属于婴边时期的。大门结构也与西安西郊曹家堡汉代建筑遗址的相似。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zonghexinwen/2021/1130/748.html



上一篇:穴居文化的嬗变与演进——穴居文化的活化石:
下一篇:一分钟了解科学家眼中的干细胞,让更多不可能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 | 建筑材料学报编辑部|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 | 建筑材料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材料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