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穴居文化的嬗变与演进——穴居文化的活化石:(2)

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开掘窑洞首先要选择的就是较为稳定和成熟的黄土层。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在山西地区堆积较厚并且具有较好的质地尤其是其抗挤压和抗剪强度高是开挖洞

开掘窑洞首先要选择的就是较为稳定和成熟的黄土层。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在山西地区堆积较厚并且具有较好的质地尤其是其抗挤压和抗剪强度高是开挖洞穴最为理想的土层。同其他居住形式一样窑居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传统的力量代表了一种适应和克服自然的尝试不同时期在保留其相对合理成分的同时也反映出其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的摸索、比较与取舍。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部分后期的居住遗迹(窑洞遗址)在深度、高度及装饰布局等方面并不必前期的先进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落后但这并不能因此而说明历史和生产力水平的倒退。这反映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复性、滞后性和不平衡性。物质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间歇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周期性与进化性的统一既不妨碍发展的不可逆转也表明了这一过程的复杂与曲折[4]。

走向地面居住是在不断克服穴居缺点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发扬穴居优点则又造成了更为典型的高级穴居形态的产生窑洞就是在史前穴居生活方式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又一发挥。穴居之所以没有因地面居住建筑形式产生而消亡反而能够经过自身的不断改进、完善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这与它的自身独特优势分不开。

生土窑洞开挖于原生黄土层中。黄土的特点使得窑洞能够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上部覆盖土层的的蓄热功能尤其是黄土本身具有保湿、储能、隔热及自身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所以其“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独特优势也就逐渐为人类认识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延续了下来至今以为广大窑居者称道。如果从经济及工程施工难易程度的角度看土窑洞的开掘基本依靠劳动力自身和简要的挖掘工具即可完成相比较半穴居和更高层次的地面居住形式而言其投入少、成本低、难度小而且受外部自然环境破坏的程度低这是其他原始的居住形式所不可企及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土窑洞因其独特的自身调节功能生来就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尽管许多窑居者认为受夏湿、通风等影响长时间的窑洞居住或多或少可能会产生皮肤不适等不良反映但这种问题毕竟很少并且时间较短。就呼吸系统和心血管而言窑居者的发病率很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太平经》上说:“古者穴居云何乎?同贼地形耳。多就依山谷作其岩穴因地中又少木梁柱于地中。地中少柱又多倚流水其病地少微故其人少病也。”可见前人对穴居的有点是早有认识的。正因为土窑洞四周土层较厚有效阻隔了大气中各类有害物质侵扰人居其中自然就有洞天福地的感受这与古代方士、道人择洞室为修身采气之佳境可谓不谋而合。再者山西属于地震多发地带从山西现有的古建筑看木结构建筑和拱券结构建筑及生土建筑的抗震效果较为理想而生土窑洞正是完全依靠自身挖凿成型的原生黄土拱券作为自身支撑的这也是山西史前黄土窑洞历经数千年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

山西的窑洞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吕梁及晋中和晋南及晋东南一带。单就目前史前考古发掘资料看最古老的窑洞主要以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曲沃方城、石楼县岔沟村等。

从窑洞的式样看这些新石器时期的窑洞多为靠崖式横向窑洞(部分仍未摆脱半穴居居住模式)窑洞开挖规模较小窑洞开口多倚自然黄土坡崖作为开凿面具有较强的原始特性。有学者将山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土窑洞分为三期[5]其中第一期以襄汾陶寺Ⅲ区17座土窑洞为例。这一时期的窑洞开口朝向西南少数朝东北(这与北方干寒气候有关)。窑室形状为圆形弧状壁大多为台阶式或斜坡门道门道狭窄、低矮平均高度不足1米仅容一人作业。室内空间较小面积大多约为4平方米最大7平方米左右。口小底大袋状穴居痕迹明显而且居室内部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期的窑洞中部分居室内设立柱这是为了缓解窑洞顶部土质酥松的压力对顶部设立了一个有效支撑。这种做法一方面反映了先民对改造自身生存条件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前期选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就第二期的窑洞看无论从开凿方法、窑室规模、门道高低以及内部结构等方面较前期都有明显进步。其中夏县东下冯窑洞遗址和晋中太谷白燕遗址最具有代表性。拿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区的部分窑洞为例[6]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没有适当开凿窑洞坡面的情况下采用人工开挖壕沟来创造挖掘窑洞的断面这是人工开挖窑洞的一大创举也是开后期地坑院(天井院或地窨院)之先声。其次该期窑洞居室剖面除了前期的圆形外还出现了椭圆形和圆角方形两种形制居住空间变大室内面积约为5到6平方米不等;门道较前期缩短、变宽并有加高趋势。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土窑洞无论从技术革新还是室内装饰都有长足发展从整体布局上看已经初步具备古代民居的模式。在第二期土窑洞遗址中陶寺Ⅲ区的F319、F321、和F324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坑院建筑模式。在此笔者认为地坑院属下沉式窑洞建筑该建筑方式可能由深穴居演变而来在某种程度上讲更具有原始性但从实用效果看又是反映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大杰作。现今在山西的南部、河南西部、及陕西部分地区仍有部分经过加工演进而来的地坑院建筑山西以晋南平陆县槐夏村为代表。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zonghexinwen/2021/0830/672.html



上一篇:一级致癌物石棉,潜伏期可达数十年,你用过的
下一篇: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 | 建筑材料学报编辑部|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 | 建筑材料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材料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