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方[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数据库[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期刊栏[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危化品泄漏堵漏技术专题(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除了以上两种危化品泄露事故的原因之外,还有系统生产时氧含量超标、系统串气、违章动火以及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等不可抗力事件)和人为破
除了以上两种危化品泄露事故的原因之外,还有系统生产时氧含量超标、系统串气、违章动火以及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等不可抗力事件)和人为破坏因素。比如1995年3月20日发生在日本东京地铁的沙林毒气事件,便是由邪教组织有意为之。
日本东京沙林毒气事件
四、危化品泄漏事故的预防措施
尽管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频繁,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对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也比较清楚,但生产过程中造成燃烧和爆炸的因素很多,涉及面也较广,特别是引起燃烧和爆炸的火源有的不容易搞清楚,因此,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是一项细致复杂艰巨的工作。防火、防爆的着眼点应当放在限制和消除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着火源的控制上,千方百计地避免三者同时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在技术和管理上,集中采取严密可靠的措施,以控制事故状态的扩大。
控制消除危险性因素。一是合理设计;二是多采用联锁保护装置,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三是防爆泄压措施;四是加强危化品的管理;五是加强对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六是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制度,严防危化品泄露事故发生。
五、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中技术问题
1.事故现场检测要科学合理。进入事故现场的有关人员应及时对危化品泄漏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扩散范围进行判断,为布点检测提供依据,根据初步评估划定警戒区并判断现场救援所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施救方案,为现场指挥部的救援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确保现场检测的准确性,发生泄漏事故的当地政府应建立由公安、消防、环保、交通、安监、卫生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行动小组,调集检测人员、检测设备进驻现场进行勘验检测。
2.果断对危化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置做出可行方案,避免施救不当造成的二次灾害发生。针对发生泄漏事故的物质进行救护,不管是固体类、液体类还是气体类化学品的泄漏基本的救护程序是一致的:防护—询情—侦检—警戒—救生—控险—排险—输转—救护—洗消—清理—警示,各环节相互衔接保证组织有序,责任到人等。
3.选准时机,采取适当灭火措施。当出现危化品泄漏,并在泄漏处稳定燃烧时,一定要根据发生危险的物质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勿蛮干,绝大部分有机毒害物都是可燃物,而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所以,做好毒害品着火时的应急灭火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如果是液体毒害品着火,根据液体的性质选择采用泡沫、沙土或干粉等灭火施救措施,切勿盲目用水,否则会产生无法弥补的危害。比如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爆炸原因自然引起的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而在灭火扑救的过程中,危险化学品产生多次爆炸导致110名参与灭火的消防人员、公安民警殉职。
天津爆炸事故
六、危化品泄漏快速封堵技术
在20是世纪初,美国率先使用“带压密封技术”。这项技术采用的是“热注造型原理”,只能处理压力1.0MPa、温度200℃以下、化学性质较稳定的蒸气类介质泄漏的带压密封,操作繁琐、成功率不高,而且堵漏是在停产的情况下进行。进入21世纪,带压堵漏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几乎涉及所有的流体输送和储存工业领域,服务指标也扩大到l4MPa和l00℃~400℃,尤其在石油化工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带压堵漏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有了一定发展。当时为“带压粘接密封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可行性和可靠性上、在密封器具的使用性能上、在密封材料的可注射性、耐介质性能和使用寿命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2l世纪,针对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的主要技术是“带压密封技术”,其中常见的方法又包含了低压粘接堵漏、固定夹具堵漏、强磁堵漏、钢带拉紧堵漏等。这些方法有着各自的技术特点,但同样也在适用的温度、压力、介质、泄漏部位,以及封堵速度等方面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zonghexinwen/2021/0707/595.html
上一篇:天冷开暖气,不要忘了它
下一篇:60多年前上海就举办进口商品展览会啦!这些珍贵